「習俗文化與性別平等」徵文活動
得獎名單
獎次 |
文章篇名 |
作者 |
服務單位 |
首奬 |
彼岸花 |
趙文瑾 |
婦女新知基金會 |
優選 |
心之泣 |
波太 |
廣告公司 |
優選 |
女命三則 |
鄭愛美 |
家管 |
佳作 |
阿嬤的葬禮 |
溫筱雯 |
台北地方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 |
佳作 |
好男起家:一塊雞肉,一堂性別課 |
黃斐新 |
婦女新知基金會 |
佳作 |
家庭自助餐改變了女人的吃、聽、講 |
吳淑姿 |
新莊社大講師 |
特別獎 |
金牌姊姊 |
林薇琳 |
台北市中正區中正國中,七年十五班學生 |
特別獎 |
破繭時代 |
蕭鈴珍 |
社團法人南投縣新南投婦女之友會 |
特別獎 |
教學現場中的幹你娘 |
吳季玲 |
台北縣樂利國民小學 |
特別獎 |
搬回娘家 |
珊珊老師 |
高雄市立瑞祥高中 |
特別獎 |
讓儀式彰顯對親人的思念 |
簡至潔 |
婦女新知基金會 |
特別獎 |
嫁出去的女兒,潑出去的水? |
雨桐 |
社會人士 |
評審名單:
洪文龍 / 教育廣播電台「性別教育easy go」節目主持人
胡淑雯 / 專事寫作
陳怡君 / 台北市女委會委員
鄭美里 /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博士候選人,社大寫作課程講師
評審感言:以下各篇評審意見整合自全體評審之意見,每篇由一位評審代表發言。
彼岸花 |
本文以一場魔幻嘉年華般的送葬儀式,精準犀利地戳破父權婚姻制度中,「男有分、女有歸」的假相,事實是一「女子無家」,原生家庭不屬於她,女人終歸在原生家庭無名無份,在夫家做牛做馬也不過成為一個「夫家族譜中的一個微末註解」,誠如作者所指「我們不是樹,不開枝散葉,沒有譜,不能決定誰能不能被登記……」「生前子不同姓,死後葬不逢親……」
作者的文字洗鍊,以各式象徵、隱喻指涉女子無歸無份的處境,冷冷地,猶如一把開刀不見血的手術刀,靈巧地劃破父權腫大的膿結。 (評審/陳怡君) |
心之泣 |
重男輕女的文化習慣,在家庭中,往往由母親「傳承」給女兒。母親是受害者,一個從來未獲平反、不曾復原的受害者。其受害最深的證據,在於,她要自己的女兒「繼承」自己所受的待遇。當一個母親對女兒說,「我不會將財產分給妳」,受傷最深的不是女兒的權利,而是女兒的感情。「心之泣」從女兒的觀點,道出了愛的挫折,通篇沒有一句說教,反而更具說服力。 (評審/胡淑雯) |
女命三則 |
本文以三則動人的小故事,訴說三位女性在不同時代的處境,包括:日據時代的養女;民國五十年代,礦工家庭出身、被生活所迫從事性工作的年輕大姊,以及重男輕女環境下備受冷落且臉上長著紅色胎記的女孩。 由於三位主角都是作者親近之人(母親、鄰居姊姊、堂妹),因此筆下有近身的觀察和感受,是以新的性別角度去理解童年經驗和記憶的佳構。 (評審/鄭美里) |
阿嬤的葬禮 |
一場阿嬤的葬禮,把家族所有人聚集在一起,也牽連出許多作者觀察入微儀式的性別意涵。從戶籍謄本開始,阿嬤的往事一一浮現。作者呈現一些長輩的話語,例如爸爸不帶任何情緒說「女孩子家沒人祭祀,就不好了」,辦法事的師姐說「那是妳的娘家夠寬容,才容許妳回來拜母親的!」,作者的大嫂拿著答謝禮回娘家,卻被自己家人隔絕在門外,「你們家現在正在辦喪事,治喪期間是不可以進別人家的。」凡此種種,想必是作者在這喪禮過程所感,聽了也令人不寒而慄,禮教之所在。 除此之外,作者雖然與阿嬤感情很好,卻不能為阿嬤壽衣挑選提出意見;母舅在喪禮過程所扮演的重要角色,即便舅公過世,也必須是男性或長孫代替;或者是作者在靈骨塔遊走,觀看每一位塔位主人名字,性別加上婚姻狀態,尤其是已故未婚女性,似乎就像孤魂野鬼般,不得宗祠大門而入。縱然阿嬤最終與阿公一起長眠,但作者心底想著生前兩人早已分房多年,死後不知還是否吵吵鬧鬧的?舊時代的女人覺得夫妻一場,新時代的女性開始存疑丈夫就是唯一的寄託?如此發問,即是文章真誠之處。 (評審/洪文龍) |
好「男」起家:一塊雞肉,一堂性別課 |
這篇篇名深深吸引評審眼光,雞肉與性別有什麼關係?作者雖然說的只是除夕年夜飯阿公夾一塊雞肉給弟弟的事,卻讓許多女性有類似經驗的共鳴,更何況她是家族的長孫女,問題就在於她的性別。作者直到大學接觸性別論述,而道出「父權體制不用出一系列性別書籍,來宣揚父權結構的的豐功偉業,只要一個夾雞肉的動作就赤裸裸的暴露出習俗文化的性別不平等。」這樣一針見血的論述。 雞肉人人都會吃,但如何從雞肉看出性別文化才是改變之所在。文後,作者提出解套方式就是明年建議阿公帶家族去吃自助餐,大家各取所需,自由選擇。看似幽默風趣的作法,道盡許多女性自力救濟的無奈。 (評審/洪文龍) |
家庭自助餐和女人 |
蒸煮炒炸的廚房,往往是女人展現廚藝的地盤、同時也是限制女人不得出廳堂參與飯局社交的牢籠。本篇作者從宴客時女主人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、男人坐在飯桌饗宴的日常情景描寫,再寫到自己成為女主人後,以自創的家庭自助餐形式,擺脫「男人吃飯聊天、女人廚房忙翻天」的處境,娓娓道來不嫌囉唆步一步說明自己如何「從三天前做泡菜、醃醉雞、煮飲料、弄魯味……」當天又是如何熬湯、蒸煮炒炸、涼拌小菜,又是怎樣地排桌椅,就是要做到賓主盡歡、女主人走出廚房,興致昂然地與客人聊天。
作者認真的樣子躍然紙上,好像是鄰居媽媽親切又自信的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,教導給許許多多的妹妹女兒們。
這篇得獎文章有意思的地方在於,指出父權文化對女性角色的限制之餘,以切身經驗,提出可行的脫困策略,用一種非理論化的方式,務實地在生活中實踐性別平等的理想。 (評審/陳怡君) |
金牌姊姊 |
本文前半對姊姊的描寫(練跆拳、剪帥氣短髮…等)非常鮮活,且背後似乎隱藏著一個不為人知的家族秘密,很吸引人,可惜結尾後繼無力流於空泛。作者年紀非常輕(才國中一年級),對性別議題有此思考,仍特別予以鼓勵。 (評審/鄭美里) |
破繭時代 |
本文作者由離婚的經歷,省思社會偏見以及不同代女性的處境,注意到女性地位的轉變,有結構面的觀察,也覺察文化對自身的影響進而主動改變。內容充實、反省深刻。可惜書寫較弱。 (評審/鄭美里) |
教學現場中的幹你娘 |
作者從小時候聽到父執輩的人常以「幹你娘」為問候語,現在在捷運空間,也會聽到「幹你娘」成為一些年輕學生的發語詞,甚至在成為國小教師後,任教班級的學生也罵起三字經。一連串的「幹你娘」生活經驗觀察,讓「幹你娘」成為課堂的教學素材。 文章可說是性別教育教學方法示例,更可以視為教室空間師生的精采對話,而且當作者直接反問學生「幹你娘」示什麼意思時,反讓全班楞住。這樣的場景無非呈現出毫無反省能力的男性髒話文化,因為大家都在講,自己也跟著講,卻不之其所以然。 雖然作者話語例如「幹你娘是毀謗,毀人名節」無意透露出,婦運較為右派的概念(這可以是另一議題,貞操與性),但無可否認的,在班級經營過程中,與學生直截了當的討論,才是直指問題核心,尤其是面對髒話話語時。 (評審/洪文龍) |
搬回娘家 |
結婚愈久的女人,愈想家。她想念的那個家,是她自己父母的家。但是她可以名正言順搬回家,不受質問地住下來嗎?透過「搬回娘家」,我們讀到各種層次的 提問:來自娘家的、來自婆家的、來自女兒的…。作者身為婆家的媳、丈夫之妻、孩子的母親、出嫁多年的女兒,她所面臨的最大阻力,反而來自最需要她照顧的、年邁的父母。傳統的性別秩序,將「家」的意義堵死了,「搬回娘家」毫不矯飾地、為我們揭露了「想家不能回」的心情。 (評審/胡淑雯) |
讓儀式彰顯對親人的思念 |
在冗長而看似說教的標題底下,藏著一段年輕而坦率的敘事。 作者的奶奶過世了,移靈過程中,出現了幾秒鐘的混亂,以至奶奶的遺照(在長輩的指令下)由堂弟「捧走了」。那段路很短,至多一百公尺,卻是鑿滿「性別階序」的一百公尺。與奶奶最親的孫女,在儀式中被擠到邊緣,讓位給那幾乎不曾探望奶奶的堂弟,只因為「他是男的」。小小一段路,一則小小的細節,讓我們不得不思索,儀式的「情感」意義到底是什麼? (評審/胡淑雯) |
嫁出去的女兒,潑出去的水? |
女子如水?或者如一盆潑灑落地,宣告與「娘」家割裂的一灘液體?
華人文化中有「家族遺產女兒沒說話餘地」的習俗,作者描寫自己為了捍衛母親住在老家的晚年心願,與姊姊聯合,要求大哥把老家登記在母親名下為前提,同意放棄繼承權。此一過程彰顯了女性因為法律制度的性別平等,得以施行權力並保護母親,更傳達出女兒對於實踐「兒子女兒都是寶」慈愛父親的懷念與感受。 (評審/陳怡君) |